活动运营到底能不能帮你把品牌形象立起来?看完这篇就懂了
上周跟做奶茶店的老王聊天,他说最近在商场搞了个"第二杯半价"活动,结果排队的人把隔壁金店都堵了。我问他顾客记住你家品牌了吗?他挠挠头说好像都在讨论优惠力度。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?很多老板舍得砸钱做活动,但活动结束就像退潮后的沙滩,什么都没留下。
一、为什么说活动运营是品牌的"扩音器"
去年双十一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:三顿半咖啡在直播间玩"空盒回收计划",结果他们的蓝色小杯子在社交平台曝光量暴涨300%。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——好的活动运营就像给品牌装了个立体声环绕音响。
- 认知度提升:小米刚做手机时搞的"100个梦想赞助商"活动,现在都有人记得
- 情感连接建立:宜家的"好好吃饭日"让冷冰冰的家具有了温度
- 品牌记忆点强化:星巴克圣诞红杯都快变成节日符号了
1.1 你和大牌的距离可能就差个"名场面"
记得去年冬天,有个火锅店在雪天推出"飘雪套餐",结果顾客自发拍摄的雪中涮肉视频在抖音获得千万播放。这种可传播的仪式感,比单纯打折高明多了。
活动类型 | 短期效果 | 长期品牌增益 |
纯促销活动 | 销量+30% | 品牌认知+5% |
主题营销活动 | 销量+15% | 品牌认知+40% |
用户共创活动 | 销量+8% | 品牌认知+65% |
二、这三个坑千万别踩
朋友的表弟开健身房,上周搞了个"99元体验月卡",结果器械区天天排队,年卡用户反而投诉不断。这就是典型的活动与品牌定位脱轨。
- 急功近利症:新茶饮品牌搞"买一送十",第二天就被同行举报
- 自嗨式创意:某母婴品牌在儿童节做黑暗料理大赛,吓哭小朋友
- 打一枪换地方:有个网红餐厅每月换主题,现在顾客连店名都记不住
2.1 说个你可能没想到的真相
根据德勤的调查,持续做季度性主题活动的品牌,客户留存率比随机做活动的高出2.3倍。就像女生期待星巴克的樱花杯,这种可预期的惊喜才是培养品牌依赖的关键。
三、实操指南:手把手教你做品牌向活动
楼下新开的书店让我很受启发。他们每月举办"陌生人书单交换",要求参与者必须手写推荐理由。现在这个活动已经成为本城文艺青年的打卡项目。
- 埋彩蛋:在活动环节设置品牌专属符号(比如得到APP的猫头鹰)
- 留接口:瑞幸的鹿角杯设计成可以种多肉,延续品牌记忆
- 做仪式:观夏的香薰蜡烛附赠灭烛诗,用完都舍不得扔包装
品牌阶段 | 适合活动类型 | 效果放大器 |
初创期 | 用户证言征集 | UGC内容裂变 |
成长期 | 跨界联名活动 | 社交话题引爆 |
成熟期 | 品牌文化节 | 媒体矩阵传播 |
最近发现小区门口的面包店挺会玩。他们每天早上8点准时在橱窗表演"面团舞蹈",现在已经成为妈妈们送孩子上学的必经打卡点。这种日复一日的品牌小仪式,反而比大型活动更让人印象深刻。
隔壁张姐的服装店上周试了个新招:让顾客给衣服起名字,入选的能终身享受折扣。现在她的店铺在点评app上突然多了200多条带图评价。你看,有时候品牌建设不一定要花大价钱,关键是要找到那个让人愿意参与的情感按钮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