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部招聘:如何科学评估候选人?
上个月参加行业交流会,遇到老同学小林愁眉苦脸。他刚升任某公司活动部主管,正为招不到合适的新人发愁:"简历看着都挺好,一上手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。"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活动部招聘中的评估门道。
一、候选人要过哪几道坎?
某互联网大厂活动总监曾透露,他们部门平均要看237份简历才能招到1个合适人选。到底什么样的评估标准既精准又不死板?
1. 硬技能三板斧
- 活动策划能力:要求提供过往案例的完整方案文档,包括预算表、应急预案等细节
- 执行落地水平:现场给个虚拟项目,要求2小时内产出可操作的甘特图
- 应急处理经验:模拟突发现场(比如设备故障、嘉宾迟到),观察应变速度
评估项 | 传统方式 | 创新方法 | 数据来源 |
策划能力 | 查看作品集 | 要求还原方案决策过程 | 《活动管理实践》2023版 |
执行能力 | 简历工作经历 | 虚拟项目压力测试 | 领英招聘白皮书 |
沟通能力 | HR面谈 | 安排跨部门协作模拟 | 智联招聘调研 |
2. 软实力照妖镜
上周参观某车企发布会,发现他们的活动专员能在5分钟内记住30位媒体老师的座位表。这种场景记忆能力和细节把控力,正是活动人必备的软实力。
二、招聘流程的四重奏
知名公关公司BlueSky有个特别设定:终面安排在真实活动现场。候选人要跟着团队完成签到、控场、突发事件处理等全流程,这比问答面试直观十倍。
1. 简历初筛的隐藏关卡
- 留意简历中动词密度(策划/统筹/落地等关键词)
- 要求附带个人作品时间轴,标注每个项目的具体贡献值
2. 实战考核的魔鬼细节
某音乐节主办方的考题很有意思:给500元预算,要求策划校园快闪活动。这不仅考察成本控制能力,还要看资源整合创意。
三、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
朋友公司去年招了个"经验丰富"的活动策划,结果发现他之前的数据都是团队成果。现在他们新增了项目贡献度声明环节,要求候选人书面确认在过往案例中的具体角色。
1. 时间把控的玄机
- 笔试限时但留白(观察时间分配策略)
- 群体面试时故意迟到5分钟(测试应变态度)
2. 跨部门观察术
让候选人参与1次真实的部门会议,会后随机找3位同事收集印象反馈。这个方法比HR单方面评估更立体,还能看出团队融合度。
最近听说小林调整评估标准后,新招的实习生竟在首个月独立操盘了客户答谢会。看着活动照片里他从容控场的样子,突然想起行业前辈说的那句话:"好活动人就像瑞士军刀,关键时候总能亮出合适的工具。"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