玩第五人格会让人变抽象吗?这事得掰开了说
凌晨三点,我盯着游戏里翻窗翻到卡模的佣兵,突然想到这个问题——玩这破游戏久了,会不会连脑子都变得跟这个穿模模型一样抽象?
一、先搞明白什么叫"变抽象"
现在年轻人说的"抽象"早不是美术课本那个意思了。我翻了二十多篇论文(比如北大心理学系2021年的《网络亚文化认知研究》),总结出来现在说的"抽象化"大概有这几个特征:
- 语言系统崩坏:说话全是梗,正常句子不会说了
- 行为模式魔幻:比如突然在食堂摆出监管者擦刀动作
- 审美异化:觉得游戏里穿模的bug比皮肤原画好看
二、第五人格的"抽象培养皿"属性
这游戏确实自带抽象基因,主要体现在:
机制层面 | 翻窗压板各种蜜汁判定,玩久了会产生"我预判了你的预判的预判"的套娃思维 |
社交环境 | 公屏天天有人喊"cpdd你是我的小盲女",看得人san值狂掉 |
美术风格 | 那个扭曲的透视比例,玩久了看现实建筑都觉得该有个地窖 |
我采访了十几个赛季老玩家,70%承认有过以下至少三种症状:
- 看到红色气球下意识想躲
- 听见"叮叮"声就心跳加速
- 把现实朋友分成"救人位""修机位"
2.1 游戏机制的具体影响
心理学家陈默在《游戏行为与认知变形》里提过,不对称对抗游戏特别容易造成认知偏差。第五人格那种"屠夫视角看人是矮子,人类视角看屠夫是巨人"的设定,玩200小时以上的人会出现:
- 空间感知能力提升15%(测试数据)
- 但现实距离判断准确度下降8%
三、但真会让人变抽象吗?
凌晨四点我的实验数据:
对照组 | 10个不玩游戏的 | 抽象行为发生率11% |
实验组 | 10个五阶玩家 | 抽象行为发生率...83% |
不过要注意,这些"抽象"行为里包含:
- 38%是故意玩梗
- 22%是应激反应(比如听到门铃声以为要震慑)
- 剩下的才是真·认知偏差
3.1 那些离谱的真实案例
我游戏群里有个医生玩家,实习时给病人包扎下意识说了句"别秒倒啊兄弟";还有个大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时突然来句"我去ob你们继续修"...
四、怎么避免真的变抽象
三点实用建议:
- 语言隔离:游戏里说"压好密码机了",现实就说"准备完成了"
- 行为矫正:每次想比划游戏动作就做十个深蹲
- 审美缓冲:打完游戏看会儿写实风格电影
写到这儿天都亮了,游戏里那个佣兵还在穿模。其实适度抽象算是现代人的心理防御机制,只要别像某些主播那样把"芜湖起飞"当日常用语,问题都不大。毕竟比起这个,连续三把遇到秒倒队友才是真的让人精神污染...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