芷江地区党建活动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“活”起来
走在芷江古城的青石板路上,总能看见社区公告栏里贴着的《诚信经营示范商户名单》,转角菜市场的公平秤旁挂着党员值班牌,广场舞阿姨们休息时讨论着前天的党史故事会。这些生活化的场景,正是党建活动浸润日常的生动注脚。
一、红色基因激活价值认同
在侗族吊脚楼的屋檐下,八十岁的杨奶奶用侗语给孙辈讲述红军过境时的故事。这种代际传承,正是芷江依托本土资源开展党建教育的缩影。当地将“一村一故事”工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,已整理出217个真实历史事件,其中76%涉及民族团结、诚实守信等主题。
1. 让理论教育接上地气
- 每月15日的“火塘夜话”,党员带着投影设备进村寨
- 侗戏团改编《二十四字歌》成为保留剧目
- 中小学校开展“我给家长当老师”主题活动
教育形式 | 参与人次(2023) | 知识掌握率 |
传统讲座 | 1.2万 | 62% |
情景体验 | 3.8万 | 89% |
二、实践平台架起践行桥梁
河西社区的李大哥最近多了个新身份——邻里调解员。这个由离退休党员发起的社会服务项目,把24字价值观分解成12项具体行动指南。参与者在服务手册上集齐6枚印章,就能兑换农技培训课程。
2. 看得见的改变
- 社区纠纷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40%
- 农贸市场缺斤少两投诉量下降76%
- 乡村旅游投诉率连续18个月保持零记录
在龙津风雨桥头的志愿服务站,贴着这样一张值班表:周一法律咨询(张律师)、周三农技指导(王技术员)、周五侗绣教学(非遗传承人吴老师)。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项目,让抽象的价值理念变成了摸得着的温度。
三、创新载体焕发传播活力
芷江机场候机厅的文创商店里,印着“爱国”字样的侗锦手机壳成为爆款。当地将传统工艺与主流价值符号创新融合,开发的12个系列文创产品,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。
传播渠道 | 覆盖率 | 青年群体触达率 |
微信小程序 | 92% | 78% |
乡村广播 | 85% | 32% |
夜幕降临时,风雨桥上的LED灯带会变换出24字核心价值观的动态展示。负责灯光设计的90后工程师小刘说:“我们特意设计了侗锦纹样的光影效果,要让每个画面都说着芷江话。”
四、长效机制守护价值传承
在芷江受降纪念馆的留言本上,有位游客这样写道:“原本以为会看到生硬的说教,没想到每个展品都在讲述做人的道理。”这种润物无声的效果,源于持续六年的“讲解词优化工程”,历史学者、语言学家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改稿27次。
- 建立全省首个红色文化基因库
- 实施讲解员星级评定制度
- 开发VR实景党课教材
春日的田间地头,农技专家老周裤脚沾着泥巴,给村民演示生态种植技术。他总爱在技术讲解里穿插诚信经营的真实案例:“就像咱种的生态米,说不用化肥就是不用,这可是金字招牌。”这样的场景,或许就是价值观传播最生动的课堂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