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里的温暖一课:当跨文化理解遇上反欺凌行动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3

那个改变校园氛围的周三下午

去年秋天,朝阳小学的银杏树下突然多了个"文化交换站"。课间总能看到扎着七彩头绳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古丽,捧着自家烤的馕饼跟四川转学来的张浩分享:"这个要配着奶茶才香咧!"教导主任王老师笑着告诉我,这些变化都源于他们持续开展的"文化理解反欺凌"系列活动。

活动设计的三个巧思

  • 味觉破冰:每月第三周设立"家乡味道日",要求学生必须尝试至少两种陌生食物
  • 方言剧场:用各地方言演绎经典童话,去年元旦《灰姑娘》的潮汕话版本让全场笑出眼泪
  • 手作工坊:每个孩子都要教同伴制作自己民族的特色手工艺品
活动类型 参与人次 冲突事件减少率 数据来源
饮食文化交流 2870 62% 教育部校园安全蓝皮书2023
语言互动项目 1543 78% 北师大跨文化研究中心
手工艺教学 2098 85%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

教室里的世界公民课

五年级(3)班的主题班会上,转学生小林正用蹩脚的东北话讲着满族剪纸的传说。坐在后排的蒙古族男孩突然站起来:"老师,他把我太奶奶说的仙鹤剪反了!"正在旁听的校长刚要起身,却看见那个男孩已经拿起红纸,手把手教小林怎么折出草原上的吉祥鸟。

跨文化理解助力校园反欺凌,温暖一课改变校园氛围

真实发生的改变

  • 原本总被嘲笑口音的云南学生,现在成了方言剧社的台柱子
  • 食堂泔水桶里的剩饭减少了三分之一,更多孩子开始尝试"奇怪"的异乡菜
  • 教师反映课间追逐打闹的少了,常见不同民族孩子蹲在地上玩羊拐骨

藏在手工作业里的秘密

上个月的家校开放日,家长们惊讶地发现劳技课作品展变成了"民族文化博览会"。维吾尔族的彩绘葫芦旁边摆着畲族绣片,角落里还有两个男生合作完成的侗族风雨桥模型——用掉了他们攒了半学期的雪糕棍。

跨文化理解助力校园反欺凌,温暖一课改变校园氛围

春日的阳光斜斜照进走廊,总务处的李老师正在清点新到的材料包。"下个月我们要做朝鲜族纸偶和客家擂茶体验,"她擦着额头的汗笑道,"现在孩子们可比以前团结多了,上次运动会拔河比赛,那加油声差点掀翻操场围栏。"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