贝爷活动中的组队合作到底好在哪儿?
周末和几个老友去参加贝爷的荒野挑战活动,刚进门就听见教练喊:“建议你们组队啊,单人闯关的后面都哭着找后悔药呢!”这话让我想起上次独自露营时手忙脚乱生火的糗样——看来这次得好好聊聊组队这事儿了。
一、任务分工就像炒菜放盐
记得去年在莫干山参加野外定向时,我们小组五个人分工明确得跟饭店后厨似的。老王负责看地图,他那方向感比指南针还准;小张专门管装备,三十斤的登山包在他手里跟拎菜篮子似的;我嘛,就专门盯着大家的饮水补给。结果比规定时间提前两小时到达终点,隔壁单人参赛的小伙子还在半山腰找路标呢。
1.1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
- 有野外急救证的小美负责医疗包
- 健身教练出身的大刘主动扛起帐篷支架
- 当过侦察兵的老赵包揽了所有陷阱设置任务
项目 | 组队完成率 | 单人完成率 |
---|---|---|
搭建庇护所 | 92% | 67% |
野外取水 | 88% | 54% |
信号发送 | 95% | 73% |
二、装备凑份子就像吃火锅
上次参加峡谷穿越,我们组每人背的东西都不一样。阿强带了多功能军刀,琳琳塞了压缩饼干,我特意多备了三条安全绳。结果遇到断崖需要绳索垂降时,隔壁独自参赛的哥们儿只能眼巴巴看着我们像蜘蛛侠似的荡过去。
关键装备共享清单:- 每人少背2公斤负重
- 工具种类增加3倍
- 应急物资储备量翻番
三、危险时刻多个保险栓
去年在云南雨林里,小李不小心踩到松动岩石。幸亏前后都有人拉着安全绳,才没摔下十米深的沟壑。后来看活动记录仪回放,我们四个人的手臂上同时被安全绳勒出了红印子,但谁都没松手。
四、心理支撑像随身充电宝
记得在沙漠徒步挑战时,第三天大家都到了体能极限。小陈突然蹲在地上说走不动了,结果我们轮流给他讲冷笑话,硬是把他逗得边笑边骂地走完了最后五公里。要是独自参赛,估计早就按了求救信号器。
夜幕降临时,看着营地里三三两两的队友们围着篝火分享当天的惊险经历,那些独自参赛的身影在帐篷里收拾装备的样子显得格外冷清。或许这就是荒野教给我们最朴实的道理——再厉害的孤狼,也抵不过一群默契的猎手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