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蛋仔派对的嘟嘟脸变成真人,这画风也太治愈了吧!
凌晨两点半,我第N次刷到蛋仔派对同人图的时候,突然被一张拟人创作戳中了——圆滚滚的嘟嘟脸变成人类模样,居然还保留着游戏里那种傻fufu的呆萌感。这让我想起上周在便利店,看见个穿连帽卫衣的男生,侧脸弧度简直和游戏加载界面的蛋仔一模一样,当时差点笑出声。
一、为什么嘟嘟脸拟人总能精准戳中萌点?
仔细想想,蛋仔派对的角色设计本来就是个心理学样本:
- 62°倾斜的腮帮子——比婴儿的55°更圆润的钝角
- 占面部1/3的大眼睛——虹膜特意画得偏离中心2像素
- 没有明显鼻梁的"糯米团子鼻"
这些数据来自去年网易公开的《休闲游戏角色设计白皮书》,他们管这个叫"负防卫型面容"。拟人画要出彩,关键得把数据转化成人类特征。比如我收藏的这张:
游戏原型 | 拟人处理 |
Q弹的果冻质感 | 用高光点在颧骨下方制造膨润感 |
短到看不见的脖子 | oversize卫衣领口卡在下巴位置 |
1. 那些藏在褶皱里的灵魂
最绝的是作者把蛋仔晃悠时的三道褶皱处理成了人类版——不是直接画皱纹,而是让刘海在眉间堆出个小鼓包,后脑勺翘起的头发刚好形成另外两道弧线。这种处理方式在《卡通角色转写技法》里被称作"形态锚点移植"。
二、手残党也能搞定的拟人公式
凌晨三点十五分,咖啡见底的时候我总算归纳出三个不会翻车的套路:
- 1.5头身法则:人类体型但保持蛋仔2.5头身比例,腿长绝对不能超过躯干
- 色彩逃逸:皮肤保留游戏配色,但把荧光色降饱和度变成毛衣颜色
- 动态固化:把游戏里滚动时的残影变成围巾/背包带
上次漫展看到个神仙太太的画,她把蛋仔撞墙时的眩晕星星转化成了人类版本耳朵上的金属耳夹,这个创意我记了小半年。
2. 关于性别的模糊处理
发现没?优秀的拟人画往往性别特征很暧昧。不是单纯的中性化,而是:
- 用睫毛弧度替代明显的眼线
- 把腮红晕染范围控制在颧骨到耳垂的C型区
- 手指保留婴儿肥但关节处加点阴影
这种处理特别聪明,既规避了真人化容易油腻的问题,又比纯粹Q版多了些叙事感。就像我表妹说的:"看着像会帮你捡起掉落的公交卡,但转头就自己踩到香蕉皮的那种人。"
三、从屏幕跳到现实的次元裂缝
四点零六分,外卖软件显示我最常点的奶茶店打烊了。这让我想起上周在北京路地铁站看到的巨型蛋仔立牌,它的拟人化处理就很有意思:
商业设计难点 | 解决方案 |
要保持品牌辨识度 | 用反光材质做出游戏皮肤质感 |
需适配不同文化背景 | 面部去掉了所有种族特征 |
这种大型装置最怕拟人化后变得恐怖谷,但他们用模糊化鼻梁轮廓的招数完美避雷——远看是真人比例,近看才发现鼻子只是两道弧形高光,这个技巧在《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年鉴2023》里有详细案例。
天快亮了,窗外开始有环卫车的声音。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蛋仔官方其实出过拟人设定集,但他们把人类版本的瞳孔画成了不对称大小——右眼比左眼大5%,因为游戏里滚动视角会造成这种变形。这种细节控真的让人忍不住想给美术组塞鸡腿啊...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