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节日里的那些热闹表演
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,我家附近的道观就会响起震天的锣鼓声。记得去年带着小女儿去看庙会,她盯着八米长的金龙在香雾中翻腾,眼睛瞪得圆溜溜的。其实道教节日里的传统表演,藏着不少现代人不知道的门道呢。
活灵活现的舞龙舞狮
正月初九玉皇诞辰这天,广东三元宫的醒狮队能把三张八仙桌叠起来表演。领头的狮子头足足有三十斤重,舞狮人踩着鼓点从桌面跃过时,道袍下露出的小腿肌肉绷得像钢筋。这种南狮讲究写实,眨眼睛、搔痒痒的动作惟妙惟肖,和北方武狮注重翻滚跳跃的风格大不相同。
各地舞龙特色对比
流派 | 道具材质 | 经典动作 | 流行地区 | |
百叶龙 | 竹篾覆彩绸 | 莲花绽放 | 浙江长兴 | |
板凳龙 | 木板拼接 | 蛇形盘绕 | 福建闽南 | |
草把龙 | 稻草捆扎 | 喷火特技 | 湖南湘西 |
听得见仙气的道教音乐
去年在茅山三元宫听经乐团演奏,八十岁的陈道长吹奏的笙管带着水汽声。他们用的工尺谱还是明朝传下来的,《全真正韵》里收录的《步虚词》,要用到钟、磬、鼓、木鱼、铛、钹六种法器。最神奇的是四川青城山的道乐,居然融入了川剧的帮腔手法。
- 常用乐器:
- 吹奏类:笙、箫、管
- 打击类:云锣、铙钹
- 弹拨类:古琴、阮咸
带着面具跳的傩戏
江西龙虎山天师府的驱傩仪式最是震撼。去年冬至亲眼见过十二面傩神面具,开山神将的面具额头能弹出第三只眼。表演者踩着禹步,手里的桃木剑能把黄纸劈出火星。听说贵州道真的傩班还有绝活,能在烧红的铁犁上赤脚行走。
常见傩戏剧目
《钟馗捉鬼》里要喷火三次,《二郎神降孽龙》需要七人叠罗汉,《孟姜女哭长城》的唱腔带着哭丧调。这些戏本在《道藏·威仪类》都有记载,不过现在能演全本的老艺人越来越少了。
玄之又玄的打醮科仪
去年在武当山紫霄宫看的罗天大醮,道士们转九曲黄河阵时,手里的幡旗能无风自扬。最精彩的是水火炼度环节,明明看着火盆里的纸钱烧成灰,转眼间灰烬又聚成蝴蝶形状。北京白云观的铁罐施食科仪,要用特制的饴糖捏出饿鬼像,听说糖人会在仪式中自己融化。
惊险刺激的高跷杂技
记得去年庙会上看到的高跷队伍,踩着两米多高的木杆,还能翻跟头。河南鹿邑老君庙的老子出关高跷戏,演员要单腿站立表演打瞌睡。山东泰山庙会的天仙配高跷剧更绝,七仙女能在半空中传递蟠桃道具。
春分那天路过城隍庙,正赶上道长们在排练请神将的仪式。香火缭绕中,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说的那句话:"这些老把戏看着热闹,可都是先人留给神仙看的戏码。"屋檐下的铜铃被风吹得叮当响,几个外国游客举着手机拍个不停,供桌上的苹果还沾着清晨的露水。
网友留言(0)